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持续低迷,根据商务部10月20日发布的数据,2023年1-9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有所下降,但仍处于历史高位。商务部外资司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推动进一步压缩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有关分析认为,负面清单做“减法”,也意味着为吸引外资做“加法”。
仍处历史高位
10月20日,商务部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1-9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7814家,同比增长32.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199.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4%。
(资料图)
商务部外资司负责人就1-9月全国吸收外资情况答记者问时提到,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通胀加剧,需求不足,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持续低迷。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23年世界投资报告》称,202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下降12%,今年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2022年1-9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规模突破了1万亿元人民币,达到10037.6亿元人民币,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在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的情况下,今年1-9月引资规模有所下降,但仍处于历史高位。
“此外,外商投资特别是绿地投资会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从项目洽谈签约、设立企业、建设、投产有时甚至持续数年,其间外资一般按项目建设进度陆续到资,因此每年吸引外资数据都会有所波动。”前述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推动进一步压缩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深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不断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的营商环境,让中国始终成为跨国投资的热土。
“让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瘦身’既是我国投资环境不断优化的体现,说明中国在政策上对外资更加友好,在市场上对外资全面放开,在合作上对外资更加信任,在风险管控上更加自信;同时,压缩负面清单又是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和高水平开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重要路径,也是强化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地位的优先方案。”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清单做“减法”
事实上,自2017年以来,我国已连续五年修订外资准入负面清单。2022年1月1日起,《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施行。据悉,2021年版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缩减至31条、27条,压减比例分别为6.1%、10%。
在制造业方面,近日又有新消息。在近日举行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这一重磅消息得以宣布。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制造业条目中仅剩“出版物印刷须由中方控股”和“禁止投资中药饮片的蒸、炒、炙、煅等炮制技术的应用及中成药保密处方产品的生产”两项。
“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反映中国已经不再需要对制造业领域的外资加以限制,一方面说明中国的制造业已经成长到可以有效应对国际资本的充分全面竞争,不需要进行不必要的保护;另一方面说明中国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开放倒逼改革,更好地促进国内外资源的互通互融,深化合作。”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彭波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未来,内外资之间的区别还将进一步淡化,无论内资外资,只要能够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安全稳定和人民福祉,就是好的资本。”
引外资做“加法”
今年以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在各种活动中不断被提及。从近期来看,9月27日,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在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周年发布会上提到,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已经实现了制造业“清零”,下一步将重点推进服务业开放。10月12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将继续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研究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的可行性,吸引更多全球要素进入中国市场。
多次提及为负面清单做“减法”的背后,实则正助力吸引外资做“加法”。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进一步压缩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意味着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的开放程度更高,对外资的限制和障碍更少,为外资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和更好的营商环境。贝恩公司全球商品战略顾问总监潘俊也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这将提高外资的参与度,促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引进,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结构优化。
事实上,在负面清单持续“瘦身”与各类举措的共同作用下,促进外资来华的效果已有所显现。今年以来,新设外资企业数增长较快。1-9月,外国投资者在华投资新设外资企业37814家,同比增长32.4%,显示外资来华势头不减,跨国公司仍看好在华投资前景。同时,部分发达经济体对华投资力度加大。1-9月,法国、英国、加拿大、瑞士、荷兰对华投资增长较快,增速分别为121.7%、116.9%、109.2%、76.9%、32.6%(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