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演出现场。
西藏马术队的马术表演。
来自琼结县的藏戏表演队在表演藏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演员在表演蓝面具藏戏。
西藏服饰登上T台。
日喀则藏露民族手工业传承有限公司员工在画唐卡。
西藏藏香知名品牌优·敏芭藏香加工企业的员工在生产藏香。
刺绣艺人巴桑(右)在制作刺绣唐卡。
手工编织艺人珠杰在指导学徒学习编织技艺。
传唱千年的史诗《格萨尔》、历史悠久的藏戏、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
这些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西藏优秀传统文化,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这些历史的沉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让大众近距离感受到了西藏文化的迷人魅力。
在新的起点上,西藏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动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资源保护: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身背涂料桶,腰系安全绳,穿梭于百米高空……每年藏历九月二十二日前,布达拉宫会迎来一年一度、历时近两个月的粉刷季。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至今西藏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宫堡式古建筑群。作为西藏文化遗产杰出代表的布达拉宫,历经千年风云,依然雄伟壮丽,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延绵不绝的强大生命力。这与西藏坚持不懈、全面深入地保护分不开。
2003年,布达拉宫管理处维修科应运而生。“日常养护是勘查和发现建筑险情的重要手段之一,常态化小型维护对其健康状况起到了及时有效的‘体检’和‘治疗’,从而避免大险情。”管理处维修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对布达拉宫的维护是西藏加强文物保护的一个缩影。
西藏拥有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截至2022年底,全区已调查登记各类文物点4468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73处,可移动文物达51万件。
同时,国家在西藏大力实施重大文物保护项目,继1972年维修大昭寺之后,持续投入巨额资金对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等文物古迹进行维修保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向西藏投入资金17.16亿元、实施131个文物保护项目,西藏自治区财政投入资金4亿元、实施86个文物保护项目。
……
一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古籍文献保护、特色文化产业培育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扶持培养:让优秀传统文化“传下去”
西藏文化资源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形态多样、弥足珍贵,藏语言文字、民间文学、传统歌舞等内容是以藏民族为主体的各民族集体智慧和历史沉淀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近年来,西藏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以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为目标,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新性发展。
在藏历新年,2023年“藏戏演出季”期间,拉萨许多优秀民间藏戏队在宗角禄康公园表演传统藏戏剧目,受到市民游客的热烈欢迎。
据了解,2018年至今,拉萨市每年都举办“藏戏演出季”。拉萨市政府累计投入藏戏演出专项资金100余万元,有效解决了藏戏演出场地包装、音控、村民演员误工补助等方面支出,提升了藏戏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政策支持、人才培养、资金扶持……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撑起了全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希望和未来。
发展产业:让优秀传统文化“火起来”
一面是传承的困境,一面是创新的需求。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否可持续,还需要借用市场的力量,来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渠道,引导更多人喜欢、关注西藏文化。
加入花瓣的藏纸、手工编织的藏毯、有唐卡元素的饰物……当传统文化与“创意”结合,“旧艺”也披上了时尚的“新衣”。
近年来,西藏璀璨的文化资源为文创产品开发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
据布达拉宫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布宫目前已研发文创产品400余种,其中唐卡、瓷器、贵金属制品、藏香、藏纸等都带有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
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唐卡是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链条和文化图谱。
多年来,西藏在保护发扬唐卡艺术的同时,推动唐卡产业不断做大做强,让其从文化“遗产”变为增收“财产”。
数据显示,西藏从事唐卡绘制的人员目前已超过3000人,周边产业人员超万人,从业者遍布拉萨、日喀则、昌都、山南等地,全区唐卡年产值已突破2亿元。
从被动单一的发掘保护到原汁原味的呈现展示,再到变化多样的混搭创新,近年来,西藏不断创新手段方式、加大资金投入,让璀璨的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加速了优秀传统文化破壁出圈,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标签: